10月28日,计算机与大数据科学学院张丽芬老师在计科A2552班开展《程序设计基础I》课程思政示范课。张老师以“祖冲之的圆周率与编程中的迭代思想”为主题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奋斗进取精神与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深度融合,呈现了一堂兼具知识性、思想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。学院教学督导及各教研室教师代表走进课堂听课,共同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路径。
课堂伊始,张老师以“圆周率的千年探索”为引子,通过展示祖冲之凭借简陋的算具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推算出圆周率π值在3.1415926与3.1415927之间,领先世界近千年的科学成就?!白娉逯谧非缶分档墓讨?,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复计算与误差修正,这种‘精益求精、百折不挠’的精神,与我们编程中‘迭代优化、持续改进’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?!闭爬鲜Φ幕坝锝酚胱ㄒ登擅钕谓?,瞬间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。

在知识点讲授环节,张老师围绕“循环迭代”这一核心内容,以“用程序模拟祖冲之圆周率推算过程”为实践任务,引导学生将祖冲之的“割圆术”转化为编程逻辑。让学生记录每次迭代后的π值误差变化,直观感受“坚持到底、逐步精进”带来的突破。

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内涵,张老师紧接着引入“天天向上”的成长案例。她以“每天进步1%,一年后的累积效应”为话题,引导学生用循环语句计算“1.01的365次方”与“0.99的365次方”的数值差异。张老师结合计算机专业学习特点,鼓励学生以祖冲之为榜样,秉持“天天向上”的进取精神,在代码学习中耐住寂寞、夯实基础,在一次次调试、优化中锤炼本领、成长成才。
示范课结束后,张老师与听课教师们开展了热烈的课后交流。交流会上,张老师详细分享了本次课程的设计思路:“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‘思政元素+专业知识’,而是要找到二者的‘天然契合点’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底蕴,融入到学生的编程实践中,让学生直观感受奋斗精神的价值,这样的融入才不会生硬,才能真正入脑入心?!?/p>
老师们围绕“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”“如何避免思政融入‘两张皮’”“如何设计更具感染力的实践任务”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,纷纷表示将借鉴本次示范课的经验,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让专业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。

此次《程序设计基础I》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计算机与大数据科学学院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,也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新的动力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聚焦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,着力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技能,又有坚定理想信念、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责任担当的新时代计算机人才。
张丽芬供稿
责编:魏东平 审核:邓安远 董西伟